Lee Sean,闲客闲看
要解释这些照片为什么贵,必须先解释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区别。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回答呢?因为普通人看到的摄影绝大多数是商业摄影。对摄影的概念已经被商业摄影误导了。
商业摄影就是以挣钱为目的的摄影。一个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是,毫无训练的普通人也能看了觉得很漂亮的摄影几乎肯定是商业摄影。商业的本身特点决定的,这样才有市场,才能挣钱啊。商业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以为摄影=商业摄影,把商业当作艺术(包括很大一部分业余摄影爱好者都这么认为)。把商业摄影的欣赏标准当成是所有摄影都必须遵循的标准。比如题主说这些照片看起来不“震撼”,一般人说的“震撼”就是指视觉冲击力,通常这是商业摄影追求的目标,而艺术摄影中不少流派是反视觉冲击力的(就像小说中的反高潮,音乐中的无调性,戏剧中的反冲突一样)。拿“震撼”作为评价标准去看照片,当然会看不懂。普通人被商业摄影“熏陶”出来的的很多审美标准,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简洁、重点突出、等等,实际上在摄影里都不一定成立!
艺术本身的特点是原创性,它必须以创新和探索为目的,别人做过的东西你模仿做一遍,模仿得再好也不是艺术。一边是平时对艺术很少关注的大众,另一边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家,必然结果就是艺术发展超前于大众口味。艺术摄影的欣赏是需要训练和学习的。作为平时没有专门去关注学习艺术摄影的普通人,不能欣赏艺术摄影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为什么自己看不懂的就会质疑它是不是“艺术”?如果你不是专业的数学研究人员,看不懂陈景润 1+2 定理的证明不是很正常吗?会因为读不懂陈景润的证明而质疑它是不是“数学”吗?
至于为什么高价?首先要说,照片的价钱和照片的艺术价值并不总是成正比。有很多偶然因素会影响照片的价钱,比如,稀有度,某个成名摄影师死的早,再比如,牛逼的拍卖师手下拍的,再比如,某个大款买家对某摄影师痴情暗恋多年,非买不可,等等。现成的例子,这里的第一名就是个商业炒作的结果,Peter Lik 是商业风景摄影师,他的作品虽然很流行,但平时根本卖不到这个价,一般大幅面的也就几千块。这个几百万的超高卖价不是在正规拍卖行里成交的,据说是自买自卖自抬身价的把戏。(免责传谣,谢绝跨国) 商业摄影虽然在街头画廊里卖得火,但是价钱高不了,因为不具备独特性。只要有点水平的摄影师拍出来都大同小异,相对容易重复。商业摄影并不像艺术那样拒绝重复,恰恰相反,商业摄影基本都是重复。因为大众口味发展是缓慢的,商业摄影一旦摸准了按某个口味拍照能挣钱,当然就是要不断重复不断地挣钱。普通人觉得这个照片很牛,是因为没去学,想学要学成 Peter Lik 的水平并不难,世界范围内能拍出同样水平的摄影爱好者多如牛毛,这个风格的摄影也不是 Peter Lik 首创,他本身也是在重复别人。大家可以去搜搜羚羊谷的照片(下图),是不是全都是一个调调?根本看不出谁拍的。我记得以前第一次看到羚羊谷的照片中间有道光柱,惊为天人,看多了才知道只要是个人拍的就有光柱,审美疲劳了。当然 Peter Lik 这张光柱有造型,像个鬼魂,算是比其他的光柱照更高级一些,但是难度也并不太大。
第二张的构图简洁当然是一个优点,但是这个照片的point不在这里,如果只是一个水平线构图的话,很多人都可以拍。Gursky的照片全都是ps,由几百张照片拼在一起的,这个莱茵河畔的房子和行人全都被ps掉了,要ps成水平线的话那就更容易了。那么point在哪里呢?他的照片都是墙面一样大(2米 x 3.8米),超多的细节,看这个小图根本没法体现作者的意图,看小图你只会觉得简洁甚至单调,看大图才会感觉到庞大和丰富。他的照片必须放在语境当中去读,你去看看他的其他照片,全是体现后工业时期的庞大、机械、重复、冷酷。只不过这么说的话很多人听起来又像是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