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港湾, 华人休闲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302|回复: 10

随手写下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3 16: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老人家狡兔三窟,这里来备份一份

正版见: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rose/31168175.html

为了表示对blindye的敬仰,本人山寨他的题材,也来一个《随手写下》。随便写点自己的感想心得吧,也不特别是散文体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6: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手写下】关于证伪

最近在读Karl Popper的一些关于科学哲学的书,比如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also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有时间以后写些笔记,这里说说一个Popper的主要观点,就是只有能够被观测实验证伪的才能算真正的科学。很多理论,比如占星学、比如Freud的精神分析、比如神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有非常庞大精细的体系,但是如果不能提供判决性的证伪实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

但是Karl Popper他有一点,非常不喜欢用具体例子,只喜欢大段大段地哲学思辨聊天。所以你很难说他的理论是否合理。我看到现在,他用的例子,只有对比Einstein的相对论和Freud,马克思主义几个例子而已。所以,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地心说日心说为一个例子,来看看地心说是怎样被证伪的。

简单的结论就是:地心说被证伪,主要靠这个观测:
http://en.wikipedia.org/wiki/Aberration_of_light
而由James Bradley观测证实(1725–1728)。

按照Karl Popper的思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不是关键的步骤,而James Bradley的观测才是关键。而在此之前的一切观测,都无法证伪地心说。比如伽利略著名的实验,包括木星卫星、彗星等等,都不能证伪地心说。

在没有证伪实验之前,各种理论依旧可以并存。那么为什么在1725年之前很久,科学界的大拿们都主要支持日心说呢?无论是Descartes,Kepler,伽利略还是Newton,清一色支持日心说?这只能说,没有关键证伪实验之前,从哲学分析、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考察,科学界已经一边倒支持日心说了。这个有点符合Kuhn的“科学范式”说。

所以地心说的这个例子看出来,科学主流支持什么理论,来源于当时的“科学范式”,而要真正枪毙一个理论,要用Popper式的证伪。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6: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手写下_2 耶稣言行的解读方法和基要主义的错误


我一直不明白什么叫做耶稣基督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基督教的诠释是建立在原罪和犹太人赎罪的概念上的。所谓的原罪就是亚当夏娃的罪,而这个概念在古希腊灵魂的堕落或者佛教人迷失本心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含义。但是犹太人赎罪方式却是独特的,耶稣把自己奉上作为赎罪祭必须从犹太人(旧约)的文化背景下去解释细节,而耶稣的很多行为也必须通过旧约得到解读。

这也就是说,耶稣基督上十字架的行为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永恒的诸如物理法则的真理,而只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行为,用特定的方式得到的普遍概念“宝血洗罪”的解读。倘若耶稣是希腊人,或许他就得用特殊的苏格拉底的方式殉难,以让希腊人得以解读;倘若他是中国人,或许得用儒家伦理特殊方式给出“宝血洗罪”的解读。

既然如此,那么耶稣的言行也一定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性为,比如他说“道路真理生命”就必须放到当时犹太文化背景中去;他说“不信的必备定罪”,也必须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好多人把耶稣的话断章取义出来成为永恒的超越历史文化背景的真理,这种基要主义的态度明确和耶稣“宝血洗罪”的解读不符合,所以是根本错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6: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手写下_3 语言的作用


语言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意识。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可以把感性认识组织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交流的意识。

比如人可以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佛教所谓一刹三千念,很好地说明了人感情的复杂。而把这种非语言的感情表达出来,则被化简为喜怒哀乐等等语言的范畴——语言的描述仅仅是人感情的一个化简的“镜像”,为的是和他人得到交流。

久而久之,人会习惯性地用语言来规范自己的意识。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有道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6: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手写下4      辩证法的作用

辩证法的作用


Karl Popper说Hegel的辩证法太随意,可以被随意地用到任何现象上去,而不能为我们得到任何新的认识;相比之下他的证伪主义则可以让人们得到新认识。这是有道理的。但是问题在于,辩证法难道真得一无所用吗?我觉得不然,辩证法的运用范围是“思辨哲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思辨哲学用辩证法不是来自Hegel,而是很久以前大约在安瑟伦和阿伯拉尔的经院哲学初期就运用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则是完全用辩证法的方式写成的。其实在我看来,Plato的对话录里充满了争锋相对的辩论,就已经有辩证法的影子。思辨哲学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考量,而后得到合的命题。这是从冲突的思维中找到自己的结论的一个好方法。

但是自然科学必须遵循Karl Popper的证伪主义方式来研究,辩证法的作用不大,只是一种随意的描述性评述而已。如果把辩证法用这种随意的方式运用到自然界然后说明辩证法的普遍性,这是完全错误的。


June 10, 2013
发表于 2013-6-16 01: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Esquimau 发表于 2013-6-13 16:29
【随手写下】关于证伪

最近在读Karl Popper的一些关于科学哲学的书,比如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 ...

光行差怎么就能证伪地心说了,一种解释是你可以认为地球在动,另一种解释你也可以认为地球不动所有恒星都在以地球年为周期晃动。两者观察到的光行差是完全一样的。地心说至今也没有被证伪,相反,广义相对论还证明了参考系怎么取都没区别。完全可以选取地球静止的参考系,只不过所有其他天体都在以一种非常复杂的轨道在运动而已(比本轮均轮之类还要更复杂)。

光行差并非证伪地心说的判别实验。当时的科学界之所以选择日心说,是因为椭圆轨道的日心说简洁与精确,相比之下地心说轮子套轮子,轮子套多了繁琐无比,套少了就不精确。主流科学的这种范式转换的原因是出于奥卡姆剃刀法则。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0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kaleege 发表于 2013-6-16 01:21
光行差怎么就能证伪地心说了,一种解释是你可以认为地球在动,另一种解释你也可以认为地球不动所有恒星都 ...

ad hoc
 楼主| 发表于 2013-7-23 2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谈误国想到

希腊哲学误希腊,基督教误罗马。

好像好多人都说到过这些事儿,就是说文化上的风尚会误了国家。

大名鼎鼎的哲人Socrates和Plato居然力挺Sparta军事化管制,不喜欢政治民主,真是大跌人眼镜啊。最后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大内伤,只好乖乖地做马其顿的仆从。Socrates和Plato尽管不喜欢政治民主,但是希望在philosophy里搞民主(其实也不是他们的主意,只是有利于他们),结果民主的希腊哲学走到了各种怀疑论的胡同里后,就越来越糊涂。Stoic派好像说得不错,其实做起来就差远了,典型代表就是罗马皇帝奥略留。按照罗素的说法,“哲学家成为无用的负担,不务实事,逞强好辩,用虚伪掩盖“无意义”的东西。纯理性思辨。伦理化的哲学不能满足一般人的道德追求,哲学丧失了道德必须的实践性,就丧失了社会价值。”

说基督教害了罗马帝国,也是一种说法。蛮族大敌当前,古罗马的最高智慧居然不是研究怎样御敌抗争,而是在耶稣基督的人神二性,三位一体的三个person的关系上争论地不可开交,还要皇帝组织若干次会议来敲定正统,各类政治纠纷和神学争论混杂在一起。拉丁文圣经的翻译者哲罗姆在那个罗马岌岌可危的时代给女同胞写信详细讨论妇女的道德规范,被Russell在《西方哲学史》里讽刺。最后西罗马境内被蛮族横扫,很多人站在旧的罗马宗教传统反对基督教,结果还要大牛Augustine亲自出马写了City of God来论证基督教木有害罗马,是罗马自己害自己。结果罗马灭亡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基督教,论证起来罗马灭亡吻合《启示录》里写道的巴比伦大淫妇的毁灭,而世界的动荡恰好说明人们需要基督教。

清谈误国差不多也是这种说法吧。大致就说主流文化不是励精图治治理政治,而是谈论一些其实无法有定论的东西,用一种奇特的宗教观念治理国家,而不是具体的细节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就垮掉了。希腊哲学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就变成了智力的浪费;基督教的关注点不在罗马富国强兵,而把罗马自从宗教迫害以来的历史作为反面教材;清谈是反抗儒家的一种行为艺术,这些在一些人的观点中,都是误国的表现。


想到一些有意思的类比,随便写写,无意组织文章,也经不起仔细推敲,只是想到,记录一下。


July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7: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反正一有战乱就倒霉,不过像西晋这样从上倒霉到下的历史也不多吧,连一点可
歌可泣的段子都没有,除了啥祖逖刘琨的故事。

东晋南朝的历史我一点都不喜欢,一群门阀在那里过家家,心情好的时候清谈一下,心
情不好了从荆州顺流而下打金陵,这个过程循环无数次。至于北伐是mission
impossible,除了桓温刘寄奴这样的牛人,门阀文科生们北伐就被打得屁滚尿流,只好
在空中划咄咄怪事四个字。侯景这个人虽然是个恶魔,但是给南方门阀放放血,客观上
还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的。

相比之下还是喜欢北朝,虽然异族杀戮狠了一点,但是毕竟时间隔得远,现代人看那群
英雄是怎么出人头地的。但是自古的正统历史观,看北朝的故事感觉是在看外国历史啊。

北魏我最喜欢读的就是崔浩和佛狸老儿partner的故事。佛狸给南方人放放血,活该南
方倒霉。可惜崔浩最后下场这么惨,让人大跌眼镜啊。没有英雄也没有文化大牛的历史
是boring的。


July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6: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你喜欢的西晋末年英雄


大半夜的我来挖坑。前面有个帖子说到西晋末年的英雄,我来挖个小小的坑。其实西晋一共没几年,说英雄可以推到整个西晋和东西晋相接的时候。

西晋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禽兽王朝,从贾南风到诸位司马,最后到大规模的五胡乱华,让人看历史看得小心脏吃不消。作为晋黑,我大概是做定了。司马懿得国不正,受到了惨不忍睹的报应大概是天道轮回。我赞同石勒的观点,大丈夫应该像刘季和光武那样光明磊落,不可以学曹魏司马晋那样得国不正,最后得到报应,还摊上天下百姓和他们一起遭殃。

西晋一代的野兽太多,文科生也是大片大片地存在。竹林七贤大概是文科生的一大代表。据说竹林七贤是后人附会的东东,哪有什么竹林,不过是山寨了佛教的“竹林精舍”。可惜竹林七贤在我看来真有点名不副实,那王戎刘伶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相比这群酒鬼,我更喜欢何晏王弼这样的哲学家。但是无论如何,这群文科生和佛教徒不同在于,他们空谈多于自我修行,书本里或者酒席上吹大牛,而自己的行为规范那是一如既往地不尽人意。所以他们不能得到真正可以触到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最后只能被佛教大德取代。佛教里到是很有几个牛逼人物,比如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当然鸠摩罗什也是一个大牛,比起文科生来说不晓得要高多少去了。不过这都是西晋之后的故事了。


跑题了。主题是说我喜欢的西晋末年英雄。那些胡人的体育特长生有很多,先不谈了。我最喜欢的西晋末年的英雄首推祖逖刘琨一对好基友。其实祖逖刘琨的粉丝自古就有很多,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故事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大丈夫该如此的感概大概被重复了一千六百年。祖逖是个极为了不起的人,在那个危如累卵的时候能够在河北打开那样一个局面,实在是很让人佩服的。具体的赞美就不说了,已经被说烂了。刘琨一开始很像一个文科生,还是二十四友之一,但是一旦危机来临,没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或者尿裤裆,而是坚决地成为了朝廷北方的中流砥柱,我当年读刘琨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就流下眼泪来。我想在飞沙走石的险恶形势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应该像刘琨一样!虽然刘同学的很多表现不尽人意,但是华丽地从文科生转型为民族大英雄,最后虽败犹荣,实在是让人钦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祖逖的弟弟最后闹了叛乱,然后叛逃了,叛逃以后宗族被灭,实在是。。。不能善始善终啊。刘琨的父母在战乱的晋阳被杀了,最后家族下场怎么样,我忘记了。不过单单看祖逖和刘琨的故事,还是非常励志的,在那个国家崩塌人同禽兽的时代,这两位实在让人感慨中国还是有英雄存在的。

大丈夫要学祖逖和刘琨这对好基友,不能学陆机陆云这对文科生。



还有一位我很喜欢的东西晋交接时代的人物,是陶侃。这位出身寒门的将军为东晋建立的功劳,我看不是最大的也是最大的。东晋建立和维持到底王导是一等功,还是陶侃是一等功?我觉得或许是陶侃,当然王导也功不可没。可惜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居然被一群拼爹的门阀寄生菌们鄙视来嘲笑去,真是尽显寄生菌们的丑陋本性。最后寄生菌们自己打起来了,搞内乱,自毁东晋长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就这点本事。



八王之乱无疑是动物世界的艺术,正常人类无法理解的。不过在八王之乱的历史中,我也有点喜欢其中一个人物,其实古诗里都强调过了,就是“嵇侍中血”。这个故事里让人感慨的不但是嵇康的儿子嵇侍中,还有那位傻皇帝,居然不肯洗带血的衣服,说明他其实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傻。

Aug.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码字多多回答我的问题啊,呵呵。周末我也随意读了一些道教史的东东。

我把思路理清一下,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天师道的定义问题。这个不属于考证问题,完全是定义问题。

第二,五斗米道的传播问题:即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是如何传播的。

寇谦之的问题暂时放一放,因为史书记载他的思想来源是张鲁一族,后来又改革了,开始批判张鲁思想,所以关于他基本没啥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通常的定义,天师道是改革以后的五斗米道,而开创人被认为是张陵(张道陵)。之前在滨海的道教,通常被称为“东汉早期道教”,和齐国方士方术是一脉相承的。陈寅恪的定义把天师道推广到早前东汉末年,给出一个“琅琊天师道”,大概是他的一家之说,我查了一下别的几本有关道教史的书,绝无“琅琊天师道”之说,只有齐人方术——》东汉早期道教——》东汉末年的民间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所以,仅仅从这一点上说,琅琊士族即使信道教,信的也是东汉早期民间道教的形式,而不是“琅琊天师道”。陈氏“琅琊天师道”,除了他的学生们从感情上不能欺师灭祖,别人我看就可以放弃这个概念了。


但是,从道教发展史看来,琅琊士族信奉早期道教也是有问题的。这就是我的第二个问题。根据常识,一种新型的宗教,最开始是在老百姓中流传,特别是乱世中求安慰的苦难百姓中流传,首先成为一种民间宗教。而进入上层,成为文化宗教,则阻力远比下层百姓要大得多。资料显示我的这种看法大致是不离谱的。曹操灭张鲁之后,把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人员迁移到北方,对五斗米道做了极大的限制。汤一介《早期道教史》中有《三国西晋对道教限制》一章,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中国道教史》中《道教在魏晋时期的分化》都谈到了曹魏、司马晋上层士族对于民间道教的鄙视、嘲讽和限制。五斗米道在北方陷入低潮。


所以,从资料上来看,魏晋时期,五斗米教的教徒主要还是民间。日后东晋突然冒出一些“世奉五斗米道”的大家,我只能说,可能这样的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上面某层楼的观点。




至于五斗米道什么时候开始在士族中大力传播?这个本质上无解,因为缺乏史料。缺乏的史料包括北方民间是如何从太平道转到五斗米道,而后又是如何向南方传播的。是北方的五斗米道传过去,还是从西蜀——荆州这一条路传过去,还是本来的左慈、于吉的江南本土道教在北方影响下的一个变种,和西蜀不一样,统称五斗米?缺乏这个资料。我的猜测是:北方之前可能传播太平道,但是黄巾军实在太恶劣了,所以改宗天师道;而南方本来受到东汉早期方术、太平道的影响,又有感北方时髦的风尚,五斗米道首先从民间传来,也是极有可能的。

在士族中大力,我觉得这可能是杜子恭(还有大概他的先师若干人)的功劳,他把民间五斗米道变成一种可以面向上层人士的宗教。道教史的书上都谈到杜子恭的功劳,如果他是接通民间五斗米和士族五斗米的桥梁的话,我觉得这个杜子恭可以称为天师道的圣保罗了。之后起兵的孙恩和杜子恭有直接关系。


所以,琅琊王氏是在这个时候(东晋)开始信奉五斗米道/天师道的可能性最大,而绝对不是什么在琅琊的时候就开始信五斗米道了。


=======================================================================================

还有几个亚问题:

1. 孙秀信五斗米道吗?我查看的道教史的书上提到,认为孙秀信奉五斗米道是陈寅恪的一家之说,他根据孙恩的“世奉五斗米道”,和孙秀信奉邪术两个综合一下,就得到孙秀信五斗米道的结论。这个只是陈氏的一家之说。我前面说到“世奉五斗米道”不可信,孙秀信什么玩意儿,得看他的behavior直接论证,是否有五斗米道的行为艺术,而从孙秀的行为看不出信奉道家哪知哪派的直接证据,所以陈寅恪的结论暂时只能是假说。


2. 王家什么时候信奉五斗米道的?这个要小心。第一,用“之”为五斗米道的印记,这个说法一定要核实,否则如果依旧是“琅琊天师道”式的一笔烂账,就不好了。第二,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54460.htm

很明显,王羲之是王家采用“之”的第一代,即使之是五斗米道的印记,那么这说明“世奉五斗米”也解释不通,只能说王正的几个儿子们(王廙等)开始信奉天师道的,时间大概是西晋东晋之际。


3. 张道陵受到《太平经》的影响吗?道教史的书上比较了张道陵五斗米教和《太平经》的一些相似之处,但是说直接受到影响,没有根据。《太平清领》一书最终成书时间是东汉顺帝(115年—144年),那时候张道陵早已入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9%81%93%E9%99%B5

所以说张道陵即使受到东方早期方术和东汉原始宗教的影响,也不能说通过《太平经》影响来创立自己的五斗米教的。

事实上,张陵的正史记录极少,而道教传说都是不靠谱的,所以张陵的思想来源是未知的。道教史的书上说,张道陵的组织在四川得到发展,完全是因为四川的条件所致(《中国道教史》P 153),四川的原始巫术和道家思想更容易成立五斗米道,所以不强调四川的影响而只是滨海的影响,是片面的。而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区别,也是很大的。


周末读道教史,一知半解,一点小笔记。


Aug. 1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二港湾

GMT-5, 2024-11-23 04:28 , Processed in 0.0231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