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寂寞自称是道德相对主义者,或者说是道德虚无主义者,认为没有亘古不变的道德,凡是道德必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存在贯穿始终的道德。著名傻帽哲学家马克思先生也持这个观点,这倒也罢了,马克思本来就脑瓜不大灵便,令我老吃惊的是尼采也这么认为,而尼采在我老的印象里一直是以牛人自居的。尼采怎么论述的,我老并没有去看,这里就随口谈点对道德的一点个人看法。
记得当初上政治课,道德的定义比较复杂,主要是用的词比较复杂,叫做什么:“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句子有比较长,词语也得记住这个排列组合的标准答案,又必须背诵,还是重要的考点,颇让我老人家感到厌烦。
我老顺手翻看了几处关于道德的解释,几乎全部是洋洋洒洒,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和解说道德,弄得无比复杂。然而看了一通之后,除了能记住几个词语,脑子里还是混沌一片,理不清楚到底说的啥,如果让我老来编纂,断不会如此的晦涩难懂。把道理用浅显的语言从本质上讲清楚很难吗?看来我老倒是颇有当教育工作者的潜质,lol。
道德的出发点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要解决个体和群体的矛盾问题。人的基因决定了人首先要自私才能生存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决定的,大公无私的基因携带者很快就饿死了,携带自私基因的个体或者群体得以繁衍生息。但是,如果某个个体的基因特别自私,那也不利于他的基因延续,比如一个动物自私到连后代都不愿意抚养,那么他的基因也很快被淘汰了。如此这般,能够平衡个体和群体利益的基因才能够延续下去,每个活到现在的种群都是如此。比如说蚂蚁,基因可以让它们自私,为了争夺食物和底盘和别的蚁群打架,同时基因也指挥他们在蚁群内部分工合作,大公无私。
这是说的动物,动物的智慧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基因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无法依靠智慧来调整。有些时候,仅仅依靠本能(也就基因了)却对群体利益大大的不利。比如一个小岛上放几只鹿上去,因为没有天敌,鹿会大量繁殖,直到把岛上的植物全部吃光,然后集体饿死。如果在这之前放几只狼上去,狼也会大量吃鹿繁殖,直到吃光鹿,然后集体饿死。
当物种进化到人的时候,人的智慧大大的发展起来,并不仅仅依靠体内的基因来操控自己的行为。比如,人群如果发现资源有限,则会人为控制人口的数量,所谓避孕、计划生育等,使得人口不至于爆炸到压垮环境,从而避免了像鹿和狼这些动物一样在吃光喝光后集体覆灭。
这就是说,人的智慧可以调整对待集体利益的行为,而不是完全依靠祖上传下来的本能。道德就是人类经过思考后,对个体私欲约束,以利于集体的,制定的这么一个准则。
前文说过,个体和集体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动物依靠本能来调节这个冲突,而人类则可以用智慧来形成道德来调解这个冲突。大家都知道拾金不昧是道德,这个道德就是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动物界里从里不会有这种行为。人如果根据自己的本能来行事,只会拾金而昧之,这样就利己而损人。人们发现,如果人人拾金不昧,那么群体利益是会增加的,因为个人丢了东西不必紧张,可以放心的生活和生产。据此,人们制定出拾金不昧这个一个约束个体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了。
当人群里面人人平等的时候,道德的形成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当人群出现分化,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那么统治阶级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来推行一套有利于自己统治的道德。比如君主出现以后,他必然乐意推行忠君思想这种行为规范。
约定俗成的道德往往是朴素的,确实是为着群体着想的,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发点是老有所养和幼有所依。而由少数人制定,被统治者推行的道德却是立足于统治者的利益,可能和群体利益相冲突。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看对群体而言,很可能是害处大于好处。
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一个热爱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热爱党自然对党是十分有利的,但总体上是否对全国人民有利就非常值得商榷。
还有一个来源是宗教道德,立足于本宗教的发展壮大,为了这个目的,既可以牺牲本教教众的利益,也可以牺牲外人的利益。
再看爱死寂寞的问题,是否存在亘古不变的道德呢?我认为有,总有一些约束个体友谊群体的行为是贯穿人类始终的,比如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
总的来说,道德最开始是人类为了调节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冲突而制定的一个行为准则,后来统治阶级也推行有利于统治的一套规范,二者都可以称为道德,但后者可能与集体利益冲突。同时宗教道德也是一种来源,并具有本身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