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港湾, 华人休闲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81|回复: 3

【转】慈禧真的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4 1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子乔

  “慈禧太后专 制昏庸,为义和团和顽固派所蒙蔽,相信了义和团能‘刀枪不入’的谎言,因此才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11国宣战。”——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仍有广泛市场:网民们在说,作家们在说,某些专业学者也在说(见人大张鸣先生新出的一本通俗读物)

  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子乔按:限于篇幅,本文有些地方未能展开,详见我以前的文章。】

  一、直接证据:慈禧在战前仍非常怀疑义和团的战斗力。

  1900年6月16日,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慈禧急命驻山海关的马玉崑部“星夜迅速赴京,无片刻延误”(《上谕档》第26册,P.134),同时要求刚毅、董福祥对义和团“一面亲自开导,勒令解散,其有年力精壮者,即行招募成军,严加约束。该拳民既以义勇为名,如足备折冲御侮之资,朝廷原可宥其前愆,以观后效。”但又说:“究竟该拳民临敌接仗有无把握,世铎等须细加察验,谋定后动,万不可孟浪从事。”(《上谕档》第26册,P.133,世铎即礼亲王,首席军机大臣。)

  其时为八国联军入侵后的第7天,“宣战诏书”发布的前5天。尽管有一些顽固派如刚毅等极力向慈禧宣扬“义和团可用论”,但慈禧仍对义和团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怀疑,所以才问“敌接仗有无把握?”,并告诫“万不可孟浪从事”。这表明慈禧只是想在“远水难救近火”的情况下,利用义和团暂时抵挡一下联军罢了,显然并未相信义和团能“刀枪不入”。还有人说慈禧稍后听信了直隶总督裕禄的“假捷报”,以为义和团能堪大用,所以敢于宣战。这也是不能成立的(详林华国《
历史的真相》P.134),况且裕禄也没有提到义和团能“刀枪不入

  二、间接证据:战前,清政府对义和团及其前身的镇压行动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大量团民、团首被击毙或捕杀,从未听说有“刀枪不入”者,而慈禧对此肯定是清楚的(说是间接证据,其实已经很接近直接证据了)。

  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主要来自大刀会和神拳,这两个组织是义和团的主要来源,它们都练习一种叫“金钟罩”的功夫。从1896年至1899年,毓贤在山东对大刀会、神拳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当然也有放任、利用的一面,不细说了),大刀会首领刘士端、曹德礼、神拳首领朱红灯、本明和尚(又名心诚)等先后被毓贤所杀,这是众所周知的。袁世凯刚到山东的头几个月,虽未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但也捕杀了几十名团民、团首。


  战前,直隶当局对义和团的屠杀比山东有过之而无不及,聂士成、杨慕时、邢长春、梅东益、范天贵等剿团干将十分活跃,一战击毙百十名义和团是家常便饭。就在八国联军入侵前夕,聂士成仍然“在杨村附近同义和团战斗,并且用篮子装了七十颗人头送到总督处”(璧阁衔《在华一年记》),联军入侵后,剿团行动也并未停止,直到“宣战”。

  这一时期,大量团民、团首被击毙或捕杀,从未听说有“刀枪不入”者,袁世凯和聂士成都曾亲手击毙团民以揭穿这个谎言。对于山东、直隶当局的行动,慈禧是很清楚的(自然会有人反映)。袁世凯上任之初,本准备大开杀戒,结果受到了一些官员的弹劾,慈禧就告诫他应采用“弹压解散”的方针。1900年6月3日,受使馆卫队强行入京的影响,慈禧又对直隶的剿团行动作出了限制:

  “有人奏,……据称:直隶涞水县拳匪滋事,该县祝芾……怂恿带兵官杨福同诱杀十余人,以致匪徒反噬,……现在畿辅一带拳匪蔓延日广,亟应妥速解散,以靖地方。……不可操切从事,……毋得轻伤民命,启衅邀功。……”(《上谕档》第26册,P.116)【子乔按:所谓“匪徒反噬”是指义和团杀死杨福同的报复行动,但这个胜利是在以3000名团民围攻几十名清军后才获得的。】


  “……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总宜设法弹压解散,该大学士不得孟浪从事,率行派队剿办,激成变端……”(《上谕档》第26册,P.117)【子乔按:“大学士”指武卫军统帅荣禄。张建伟《最后的神话》称:“从这一天起,匪字消失”,并不准确,6月6日后的上谕中,又多次称义和团为“匪”,尤以13日的措辞最为激烈。】

  这些上谕的主旨是为了避免更大规模的反抗,另外也包含了利用义和团牵制洋人的意图(但此后为了消除列强出兵的接口,慈禧又多次下令剿灭义和团),它们反映了直隶当局对义和团的屠杀、慈禧对此的了解以及她的处理意见,同样证明了慈禧不可能相信什么“刀枪不入”,否则还用得着下令限制剿团?

  三、宏观上的分析。

  慈禧能够统治中国几十年,表明她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要知道她并不是法定的皇帝,而是一个“篡位者”,她是在击败了很多政敌之后才坐稳位子的。而且当时已经是1900年了,近代科技早已传入中国,普通百姓相信“刀枪不入”并不奇怪,但要说慈禧也相信这些东西,总让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根据经验和现状,慈禧不难确认,清军的实力比列强的军队差得多,而义和团在清军面前都属于“弱势群体”,需要老佛爷高抬贵手,还能指望它“灭洋”吗(但要按列强的要求全杀干净也不容易)?以慈禧的头脑,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其实,在最后的围攻使馆之前,慈禧对待列强一直非常谨慎,并没有什么冒失的举动(但列强有误解)。就是围攻使馆,也是杀人泄愤的可能性小,控制人质以便求和的可能性大,因为对使馆的围攻是有选择的,攻势强弱也是随着局势发展而变化的(详林华国《
历史的真相》P.167)。


  总之,还是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慈禧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
历史人物,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供今人批判的符号或泄愤的工具。”

  慈禧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说法,最初来自一些野史笔记。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野史笔记比正史更有价值。这里顺便谈一下看法。

  首先,确定材料的价值,不能脱离具体课题。比如,“亩产20万斤”对于研究农业科学是毫无价值的,但对于研究政治史、新闻史则是有很大价值的。

  其次,确定材料的价值,要看材料所反映的对象与其作者是什么关系,包括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物理的或逻辑的)和利益关系等等,而不能仅仅看作者是什么身份。比如,一个普通的医生说,今天我接待了一个病人,他的病情如何如何,这应该是第一手资料;但如果他说,我听说美国要打伊朗了,这就是第N手资料了。

  所以我觉得,就慈禧对义和团的看法和政策这个课题而言,她亲自核准发布、需要下属贯彻执行的上谕,应该是第一手资料,体现了慈禧的真实意图(详拙文《从几道上谕看慈禧对义和团和列强的政策》);而其它野史笔记,要么是道听途说的第N手资料(空间关系),要么虽然貌似“第一手资料”,却因作者的“利益关系”而不可信据,如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详林华国《
历史的真相》P.121-122)。


  但是,如果要研究义和团的具体行为,野史笔记中倒是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为那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如仲芳氏的《庚子纪事》。


  再举一个例子:有的野史说,直隶总督裕禄在1900年6月之前就在纵容义和团,这与反映裕禄频繁调动军队镇压义和团的原始档案《直东剿匪电存》相矛盾,我们应该信哪个?当然是后者。
  



发表于 2013-11-14 10: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禧相信的是民心可用
发表于 2013-11-14 15: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擅长搞宫廷斗争的,未必就擅长治国。一个方面聪明不代表另一个方面聪明。
就好像现在的TG,在台上的都是人精,个个擅长政治斗争。看看把这个国家治理成什么样。
所以说慈禧在宫廷斗争中得势,未必表明她在和列强斗争中一定就聪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二港湾

GMT-5, 2024-11-21 07:45 , Processed in 0.0228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