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港湾, 华人休闲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73|回复: 1

奇文赏析: 董丰均: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缺陷及成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9 1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缺陷及成因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缺陷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缺陷有两种,一种是错误的,另一种是空白即没有论及到的。
错误的有六点:第一,货币的定义。马克思说“一当它(即金,本人注)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它就成为了货币商品。只是从它已经成为货币商品的时候起,第四种形式(即货币形式,本人注)才同第三种形式(即一般等价物形式,本人注)区别开来,或者说,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资本论》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又说“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资本论》第105页),后人就将其概括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吴树青任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政治经济学》第50页,以下引用此书时我称之为高教本)。
第二,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说出这句话,而是后人从他的论述中概括出来的,例高教本说“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见高教本第53页)
第三,把货币固定在金银身上。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资本论》第107页),他还说“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中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资本论》第112页)。
第四,不承认纸币是货币。马克思说“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资本论》第148页),后人就概括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不是货币”。(罗清和、鲁志国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政治经济学》第51页)。
第五,不承认纸币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关于“价值尺度”,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资本论》第112页)高教本表述为“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高教本第53页),这样,纸币由于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自然就不可能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关于“贮藏手段”,高教本说“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第55页)“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流通,因此,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第55页)
关于“世界货币”,马克思说“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资本论》第163页),又说“在后一种职能上(即世界货币职能,本人注)始终需要实在的货币商品,真实的金和银。”(《资本论》第165页)这样,纸币就不具备世界货币的职能了。
第六,纸币的流通规律必须符合金的流通规律。马克思说“纸币流通的特珠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来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末,即使不谈有信用扫地的危险,它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资本论》第147页,语句不通,估计是翻译问题,《资本论》中译本居然有语句不通问题,真令人诧异。本人注)
空白即没有论及到的就是对信用本位货币的特殊性质和特殊规律完全没有研究,也没有指出货币的根本规律普遍规律,而这恰恰是现实最需要的最重要的理论。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货币理论中上述部分是错误的和空白的

为什么说有以上的错误和空白呢?这里必须要对货币的发展史作出简要概括。
货币的发展按其本位为标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商品货币阶段,这个阶段是从货币产生到北宋时期的公元995年出现交子结束,第二阶段是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并存并相互挂钩阶段,从公元995年交子出现到1971年8月15日美元最后一个同黄金脱钩结束,第三阶段是纯信用货币阶段,从1971年8月美国放弃金本位直到今天。
货币的发展历史用图表简单表示如下:

公元995年     公元1971年8月15日
商品货币阶段        商品货币、信用货币并存并相互挂钩阶段        信用货币阶段
商品货币        信用货币

当然这是从世界范围大致划分的。
现在就可以来分析上述的六点错误了。
第一,关于货币的定义。定义即概念,凡概念应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概括的是所有外延的共同本质,外延是具有共同本质的所有对象。二者是统一的。马克思的货币定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内涵没有概括出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共同本质,即没有概括出所有货币现象的共同本质,其外延没有包括信用货币,即没有涵盖所有的货币现象,这个定义仅仅是对个别商品货币的概括,如果按这个表述来判断,必然不可能承认金银充当货币以前的商品货币,如我国古代的贝壳货币,因为它没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退出了货币舞台,更不可能承认金银充当货币之后的今天的信用货币,因为它不是商品。如果有人问“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那今天的货币是由什么商品充当的呢?将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对货币概念应该这样定义,“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东西,通俗地说就是钱”。因为只有这样的表述才抽象出了所有货币现象即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的共同本质,其外延才覆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货币现象即涵盖了所有的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
第二,关于货币的本质。说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那么货币就必须是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怎么“等价”呢?这样就必然不可能承认信用货币,因为信用货币不是商品,既没有使用价值又没有价值,它不可能成为等价物。所以这个表述依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应该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正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才成为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才具有货币的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第三,关于把货币固定在金银身上。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其实在金银充当货币之前就出现过许多货币,如我国的贝币。在金银充当货币的同时,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也有其它货币,如我国的铜钱、太平洋岛国上的石币。金银充当货币的时间也不太长,我国早在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后,金银就退出了货币宝座,美国在1971年8月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不再兑换黄金后,金银就在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里都退出了货币宝座,金银充当货币的历史无论是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讲,还是相对于古代的贝币铜钱历史来讲,相对于将来的信用货币历史来讲都是短暂的。因为这里有个货币的根本规律在起作用,那就是商品经济的状况决定货币,货币必须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货币出现,所以根本不存在金银“固定地”充当货币的情况。
第四,关于不承认纸币是货币。纸币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它至少有四种含义:第一是指现代信用货币,即1971年8月15日与黄金脱钩了的美元乃至今天全世界的货币,如人民币、欧元、日元、英镑、卢布等等,即使这些货币材料不是用的纸也统称纸币。第二,纸质的货币,如我国现在流通的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纸币等,它不包括铸币、硬币、塑料币、电子货币、记帐货币、支票等。第三,商品货币本位下的记帐转帐工具,如,我国北宋时期的交子、金本位时期的支票等。第四,商品货币本位下的流通纸质货币符号,如1944年布雷顿森林系统建立后到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系统崩溃前的美元,其含金量为1美元=1/35盎司黄金。本文主要是从第一种含义上使用纸币概念的。但是,无论从那种意义上讲,特别是从第一种意义上讲,纸币就是货币,它具备货币的五种全部职能,只是第三、第四种由于和商品货币挂钩并混合使用,不是完整意义的货币,其货币职能有自己的特点而已。我将在第五条(即下条)的论述中进一步论证纸币(即纯信用本位货币)就是货币的观点。
第五,关于不承认纸币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即纯粹的信用货币照样是具有这三个职能的。原因首先是货币的五大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的媒介决定的。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反映货币的本质,二者是统一的,不存在这几种职能由本质决定,那几种职能不由本质决定,不反映本质这种情况。一种东西只要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只要能流通,它就是货币,只要是货币,它就会具有这五种职能(由于前四种职能都是讲国内的职能,所以任何一种货币在它流通的区域都具备前四种职能,至于第五种职能即世界货币的职能,则要看情况,由于今天是多种信用货币竞争,所以不可能是所有的货币都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只有一种乃至几种强势货币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其次,五种职能(主要是前四种)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即一有俱有,一损俱损,只要能流通,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一定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强势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具有流通手段职能,一定具有支付手段职能,这是没有异议的,请进一步思考,没有价格,即没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怎么买卖呢?即怎么流通呢。确定价格是买卖的前提,这样纸币就有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同理,贮藏手段和流通手段两个职能的关系同样是互为前提的。设想,一个没有贮藏手段的东西,有谁接受它呢?它将不可能成为货币,只有有贮藏手段的东西人们才会接受它,它才能流通,才能成为货币。所以,货币(无论是商品货币还是信用货币)必然具有这四种职能,强势信用货币还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不过不同本位的货币实现这五种职能的情形各有自己的特点。如信用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时最为快捷,在今天甚至是仅仅只点点键盘就可以了,而商品货币就极为不方便了。这也正是信用货币战胜商品货币最终独霸货币宝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如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表现为为各种商品标出价格,拥有货币的人可以根据价格判断得了货币的购买力即币值,执行贮藏手段时要求币值稳定,货币贬值就会导致贮藏手段职能的下降。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要求该国实力强大,外贸份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较大,本国货币可以沉淀到世界市场上,否则则可能被逐出世界货币的宝座。换言之,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时具有即时性、相对性的特点,而商品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时则具有永久性、绝对性的特点。
纸币具有了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当然就是货真价实、当之无愧的货币了。
第六,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必须符合金的流通规律。如果承认前五条马克思是错误的话,这一条不需要进一步论证,因为既然信用完全把金银踢下了货币宝座,独立地戴上了货币的王冠,那它就有独立的货币数量规律而和黄金毫无关系。实际上,在纯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发行多了,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货币发行少了,导致通货紧缩。在信用货币和商品货币(金)挂钩混用的条件下,货币发行是必须保证可兑换性的,那只可能发生通货紧缩,绝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至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空白,就不用分析了,因为他的著作中从没有论及货币的根本规律、普遍规律以及信用本位货币特有规律的内容。


三、马克思货币理论产生上述缺陷的原因


现在来分析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六大错误一大空白的两大缺陷。
首先从经济分析方法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在研究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数量规律时。过于看重货币表现商品价值的作用,而忽略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而实际上这两种作用是互为前提、同时存在的,而且媒介作用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比如,他把货币的产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见《资本论》目录)四个阶段都在“价值形式”上做文章。讲货币本质时,定为“一般等价物”,又在价值形式上做文章。涉及职能时,因为纸币没有价值,所以就不承认纸币具备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仅仅代表金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正因为金有价值,所以才具备货币的全部的五大职能,又是以是否有价值作为取舍标准。在研究货币数量规律时,若纸币发行量太多,导致出现了通货膨胀,不是说货币贬值了,而是说纸币的含金量降低了。因为纸币无价值,金有价值。这样就必然导致不可能承认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前出现的货币,如我国的贝币是货币,只把它们称为一般等价物,更不可能承认纯粹的信用可以充当货币。如果着眼点换一下,如果从商品交换的媒介角度着眼,情况马上就有了根本的变化,不管有没有价值,只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就是货币,即把货币的定义、本质定位于“商品交换的媒介”,那就必然承认所谓的“一般等价物”即贝壳等是货币,必然承认信用可以充当货币,必然承认“纸币”是货币,必然承认货币数量规律同样适用于信用货币,必然要探讨信用货币的特殊规律,既然有信用货币的特殊规律,必然有商品货币、信用货币的共有规律,即货币的普遍规律和根本规律。
其次,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的货币思想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的货币思想只可能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货币现象的反映,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集中反映其货币思想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他所生存的年代,正是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并存、挂钩、混用阶段,此时,纯商品货币阶段已经结束,纯信用货币阶段尚未来临,所以,马克思没有看到纯粹的信用充当货币的景象。他的货币思想只是对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并存挂钩混用阶段的理论概括,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全部货币现象的理论概括。这样的结论是以偏概全的,充其量是近似的正确,仅仅适用于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超出这一个阶段就失效了,尤其是不适用于纯信用货币阶段。马克思同其他任何人都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历史的局限。这是马克思货币思想产生缺陷的根本原因。


四、马克思货币理论缺陷带来的危害


错误的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和理论的空白(认识上的盲区)必然在反作用于实践时给实践造成危害。由于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很高,是公认的十大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之一,所以他的思想的错误和空白带来的危害就更大了,比如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如中国的大学、中专、高中的教科书直到今天还在完整的讲述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不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直到今天还有人主张恢复金本位,如《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斌在该书的最后结语中居然胡说“藏金于民以待天下有变,以黄金为支撑的中国元将在一片由过度债务贪婪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废墟上卓尔屹立,中华文明自有出头之日。”但最大的危害,我认为是造成了1929-1933年的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也不是战争造成的而是纯粹的人类错误的经济政策造成的,而这些错误的经济政策当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就是错误的货币政策。具体说来就是由于在理论上不承认纯粹的信用可以充当货币,只承认黄金才是货币,这样就不敢放弃金本位,不敢割断纸币(美元)与黄金的关系,这就必然导致要保证美元的可兑换性就不可能多发行纸币,而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则需要增发货币,这样就出现了社会总供给大大超过了有购买力的社会总需求的景象,农民的产品卖不出,无钱购买工业产品,工人的产品卖不出,无钱购买农业产品,所谓的“生产过剩”就出现了。现在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谓1929-1933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其实质就是“通货紧缩”。其直接原因就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即在实体经济要求挣脱黄金准备金的束缚而多发行货币时,美联储为了保证美元的可兑换性而不可能多发行货币。而这个错误政策的理论根源就是马克思的黄金货币论。这里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是共产主义者,美国政策应该不会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为指导,但是,美国政府当时(罗期福新政之前)的金本位政策,乃至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又恢复金本位政策,都是以黄金货币论为理论基础的,换句话说当时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货币理论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吻合的,一致的,都是黄金货币论。所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证明了黄金货币论的破产,也就是证明了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破产,反过来说,黄金货币论(无论它是马克思的还是别人的)都是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理论祸根。这里还要说明的是1933年初上台的罗斯福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其根本的核心就是一个:抛弃金本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发行货币,非常可惜的是罗斯福乃至整个理论界都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黄金货币论的错误,到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又复辟了金本位,直到今天才由我这个中国的高中政治教师第一次提出并论证清楚了“信用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信用”的观点,可惜至今尚未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


五、马克思货币思想的合理内核必须坚持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是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批判的继承,并不是全盘否定。我们对待马克思的货币思想也应该是这个态度。我们抛弃的只是其中的错误部分、过时部分,其合理内核是必然坚持的。马克思货币思想的合理内核我认为至少有:1、商品两要素及价值规律,2、商品经济是货币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前提,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4、货币有五大职能,5、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6、货币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等。如果把这些抛弃了,就不是个正直诚实的学者,所以我提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观。

董丰均      2011年1月23日草成2月11日修改

发表于 2015-5-19 17: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二港湾

GMT-5, 2024-11-21 17:59 , Processed in 0.0407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